?

學名師切勿“東施效顰”
——教法模仿誤區例談

2018-01-26 06:10黃瑞夷
教學月刊(小學版) 2018年34期
關鍵詞:觀摩課盤古藺相如

□ 黃瑞夷

觀摩課很讓教師受益,觀摩課也很讓教師受害。為何?王榮生教授說過,很多教師不知道要從觀摩課中學什么。不是優秀的經驗不能推廣,而是我們一直沒有弄明白推廣的經驗是什么。很多教師尤其是青年教師,觀摩課上都盯著執教者的教學方法,不問因果地進行模仿,結果“想要教什么”和“正在教什么”相悖,他們還渾然不知,課堂教學效果不盡如人意。

一、別再叫學生“讀得更像些”

筆者曾有幸當評委,聽23位教師教學人教版五年級下冊《將相和》第1至10自然段。令人驚訝的是23位教師都是這么教學“他理直氣壯地說”這句話的。

師:理直氣壯是什么意思?

生:道理充分。

生:理由充足,很有氣勢。

生:理由充分,說話氣勢就壯。

師:說得非常好,理直氣壯就是理由充分,說話氣勢就壯的意思。

師:誰能把藺相如的“理直氣壯”讀出來?

(一生讀)

師:他讀出“理直氣壯”了嗎?誰能讀得更“理直氣壯”一些?

(另一生讀)

師:你再來讀,還不夠“理直氣壯”。誰還能更像一些?

師:你來讀,你來讀,還有你來讀。

(生讀)

師:對了,“理直氣壯”應該讀得大聲、響亮、有氣勢,現在全班同學一起“理直氣壯”地讀藺相如說的話,讀出“理直氣壯”的感情。

很多觀摩課上,執教教師都是這樣讓學生一讀再讀,直到把某個詞讀到他滿意為止。比如“勇敢”——“你能讀得再勇敢些嗎?”“自由”——“你能讀得比他更自由些嗎?”“柔弱”——“他讀出柔弱的味道沒有?那誰來幫助,誰能讀得更像些?”這真的是在教語文嗎?大聲地、臉紅脖子粗地讀“理直氣壯”,就真的理解這個詞了嗎?用表演讀代替理解,這哪是教語文。23位教師中,沒有一位這樣問學生:“藺相如怎么就‘理直’了?面對君王,他怎么就‘氣壯’了,而不是‘理直氣弱’了呢?”用城換璧是秦王說的,現璧已獻上,城卻不兌現,所以藺相如道理在握——理直了。又因為璧已回到藺相如手中,主動權在他這邊,占理又得勢,自然就能氣壯了。而且這個詞語中還包含了藺相如的勇敢——秦王雖是君,但不是他的君,所以可以不氣弱;同時也包含著藺相如的智慧——如果璧在秦王手上,藺相如就是再有理也氣壯不起來,所以他用計謀得到璧后才氣壯的。這才是真正地通過聯系上下文,理解這個詞語的意思,而不是以為“讀得大聲、再大聲”就能明白詞語含義了。

二、別故作深情地反復引讀

筆者曾參加市青年教師賽課活動,聽4位教師同上人教版五年級下冊《冬陽·童年·駱駝隊》,另外4位教師同上同冊《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》。聽課過程讓筆者驚訝,8位教師教兩篇不同的課文,竟然有一樣的教學環節。

先看《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》的教學?!白哌^任何一條街,抬頭向上看,家家戶戶的窗子前都是花團錦簇、姹紫嫣紅。許多窗子連接在一起,匯成了一個花的海洋,讓我們看的人如入山陰道上,應接不暇?!睂τ谶@句的教學,教師都是這么處理的。

師:走過這條街,抬頭向上看——讀……(生讀后半句)

師:走過那條街,抬頭向上看——讀……

師:走過橫街,抬頭向上看——讀……

師:走到縱街,抬頭向上看——讀……

師:走到熱鬧的大街,抬頭向上看——讀……

師:走進寂靜的深深小巷,抬頭向上看——讀……

師:多么奇麗的景象??!抬頭向上看——讀……

師:多么奇特的民族??!抬頭向上看——讀……

再看《冬陽·童年·駱駝隊》的教學。對于“那樣丑的臉,那樣長的牙,那樣安靜的態度。它們咀嚼的時候,上牙和下牙交錯地磨來磨去,大鼻孔里冒著熱氣,白沫子沾在胡須上”一句,教師是這樣引讀的。

師:“我”站在駱駝的面前,看它們咀嚼的樣子——讀……

師:是啊,童年的記憶是那樣的深刻,每當駱駝隊來時,“我”就會站在駱駝的面前,看它們咀嚼的樣子——讀……

師:當“我”在寫作時,童年又重臨“我”的心頭,“我”仿佛又站在駱駝的面前,看它們咀嚼的樣子——讀……

師:聽到駱駝的鈴鐺聲,“我”仿佛又站在駱駝的面前,看它們咀嚼的樣子——讀……

師:每當看到暖暖的冬陽,“我”仿佛又回到了童年,站在駱駝的面前,看它們咀嚼的樣子——讀……

師:就是這樣著迷,這樣深刻,“我”都看呆了,呆呆中“我”又仿佛站在駱駝的面前,看它們咀嚼的樣子——讀……

這樣的引讀有什么意義嗎?有教師說名師的公開課也這么上,可是名師的公開課有獨特的氛圍,并且是在特殊的場地。語文是音韻的藝術。教師這樣想著法子讓學生重復讀,是為了理解得更深刻,還是為了感受作者的情感,或者是為了達到表達音韻美的效果?筆者認為除了表面熱鬧外,什么也做不到。首先學生不知道自己為什么要這么讀,只是聽從教師的指令而讀,達不到理解的效果;其次,學生一遍遍地讀,沒有任何變化,也沒有什么感悟,這樣是感受不到作者情感的;最后,學生的讀,只是重復,有些讀得越來越大聲,有些讀著還偷笑,這能體會音韻美嗎?

三、別要求學生把詞“演得更像些”

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,語文教師特別愛用表演法來教動詞,有些時候處理得還妥當,有時候就特別不合適。如《冬陽·童年·駱駝隊》里的“上牙和下牙交錯地磨來磨去”,教師讓學生也來磨一磨。這一表演是為了什么呢?是為了理解“磨”還是為了理解“交錯”,或者只是為了增添一點課堂的樂趣?

再看《將相和》中的“他舉起和氏璧就要往柱子上撞”,教師讓學生舉璧表演“撞”的動作。有的學生表演錯了,教師還覺得很好。這樣的表演就沒有多大的意義了,做動作無法讓學生悟到藺相如的勇敢機智。重要的是要把學生的注意力引向“要往”二字,這兩個字才能體現人物的特性,因為這是個“不定詞”,可進可退,攻守合一,這才是藺相如的機智所在。

又如,人教版三年級上冊《盤古開天地》中有這樣一段話:“天地分開以后,盤古怕它們還會合在一起,就頭頂著天,用腳使勁蹬著地。天每天升高一丈,地每天下沉一丈,盤古也隨著越長越高。這樣不知過了多少年,天和地逐漸成形了,盤古也累得倒了下去?!?/p>

師:誰來表演一下頭頂著天,腳蹬著地。想表演的都站起來。

師:使勁地蹬,兩手使勁向上托,使勁點,再使勁點……(生用力)

師:天每天升高一丈,盤古使勁地頂著;地每天下沉一丈,盤古使勸地蹬著。

師:第一天天高一丈,地沉一丈,盤古使勁地蹬著。(生再用力)

師:第二天天又高一丈,地又沉一丈,盤古使勁地蹬著。

師:第七天天又高一丈,地又沉一丈,盤古使勁地蹬著。

師:第十天天又高一丈,地又沉一丈,盤古還是使勁地蹬著。

……

師:怎么樣?辛苦嗎?盤古就是這樣頂著,不知頂了多少年……(生叫“手酸了”)同學們才頂了多長時間??!

上述教學中,教師非得把學生逼得臉紅腦熱、手腳發酸才罷休。到底要收獲什么呢?難道是為了體驗辛苦?有這個必要嗎?這是在教語文嗎?手腳發酸的學生坐下后,還能集中注意力再學習嗎?很多教師不考慮這些,一心只想要效果,想要課堂里有掌聲,卻不知為什么而教。

四、別不講情境地讓學生練筆

有人說,沒有動筆的課堂,就不算是真正的語文課堂。所以,筆者聽課時發現幾乎課課都有練筆的環節。

如教學人教版六年級上冊《少年閏土》中的第一自然段:“深藍的天空中掛著一輪金黃的圓月……其間有一個十一二歲的少年,項帶銀圈,手捏一柄鋼叉,向一匹猹盡力地刺去。那猹卻將身一扭,反從他的胯下逃走了?!?/p>

師:畫出描寫閏土的詞,體會作者是怎么幾筆就刻畫出一個人物的。

(接著分析人物特征和形象)

師:請你學習作者這樣的白描手法,給你的同桌“畫”畫像,或者描寫一位你熟悉的人。

再如,教學人教版五年級上冊《狼牙山五壯士》的第二自然段:“為了拖住敵人,七連六班的五個戰士一邊痛擊追上來的敵人,一邊有計劃地把大批敵人引上了狼牙山?!谄閸绲纳铰飞?,橫七豎八地躺著許多敵人的尸體?!?/p>

師:畫出描寫人物動作的詞語。讀一讀,體會人物的心理。

師:請來做一個把胳膊掄一圈的動作,說說你的體會。

師:這里有動作描寫、神態描寫、語言描寫、心理描寫,寫人就是要抓住人物的這些細節來寫,才能讓人讀了有畫面感。下面請大家拿起筆,用這樣的寫法寫一寫同學們在體育課上訓練的動作。

第一個案例中,不說學生,如果讓教師拿起筆寫一寫面前學生的外貌,他們能馬上刻畫出來嗎?既然教師都覺得非常難做到,為何要學生仿寫?再看第二個案例,學生在體育課上的訓練與課文中的人物描寫能搭在一起嗎?課文是作者帶著特別感情寫出來的,描寫的是作者心里的人物形象。而學生寫同學體育課上的活動場面,是作為觀察者描述客觀的場景。兩者之間沒有必然聯系,不能用模仿寫法把它們聯系到一起。要知道,所有寫人都離不開動作、語言、神態等描寫,所以這樣根本不能仿寫,學生怎么能表達出人物的“情”呢?

語文課真的不能這么上。很多教師執迷不悟,只要在觀摩課上看到新鮮的方法就想學,可是許多方法是有情境性的,離開公開課的情境就只能是表面熱鬧而實際不合學理,還有些方法是個人化的,很難一看就能學去應用。一些教師沒弄清原理就直接仿用,從來不考慮這樣教學的后果,不明白自己為什么那么教,以至于教得大謬而不知,真讓人擔憂。須知觀摩課上的方法,是不能盲目學的。

猜你喜歡
觀摩課盤古藺相如
盤古開天辟地
盤古
盤古
將相和
不計個人恩怨
—— 藺相如
負荊請罪
從觀摩課看高中心理課分享環節的設計
負荊請罪
思考 內化 自悟
從一堂觀摩課“重談”對教學設計的“新”的認識
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-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-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-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